论坛秘书处电话:029-68515006

电子邮箱:sjcgltmsc@163.com

行业资讯行业资讯
2021(第二届)中国不锈钢及特种合金新材料产业高端论坛召开——技术革命是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布日期:2021-10-20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行业动态    
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何惠平 报道
  
  “技术革命是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必然趋势。” 10月14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关村不锈及特种合金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首席顾问李新创在由中关村不锈及特种合金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主办的2021(第二届)中国不锈钢及特种合金新材料产业高端论坛上强调,“钢铁工业的碳达峰、碳中和之路,实际上是一场技术革命的赛跑。由产品研发创新到全工序全流程全环节低碳技术的集成创新,将成为钢铁工业降碳达峰的关键举措。”   
  李新创指出,低碳发展意义重大,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将对钢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生产、消费、能源和技术革命,进而重塑全行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全球钢铁碳排放量占全球能源系统排放量的7%左右,其中中国占比超过60%。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行业 。
  钢铁行业作为碳减排的重点行业,将率先实现达峰,未来将面临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以及严峻的 “碳经济” 挑战 。
  标准之争已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星闪联盟理事长、中关村不锈及特种合金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名誉理事长张晓刚强调,提高GDP不是国家的唯一追求,应改变增长模式,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需要国际标准化的有力支撑。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未来十年,标准的制定者一定是技术的引领者和市场的控制者。他指出,国际标准化发展将呈现五个趋势:一是标准化向社会领域扩展;二是发达国家重视新兴产业标准;三是标准先行,以期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四是为全球环境治理寻找解决方法;五是标准与专利融合。总之,标准化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标准之争已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我国钢铁行业和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助推“中国制造”更好“走出去”。
  李新创表示,标准化是质量提升的“牛鼻子”,只有有效发挥标准化对质量提升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质量才能提得起来,升得上去。
  他呼吁,要开展碳排放限额类标准的制定,倒逼钢铁企业实施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和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先进、成熟、可靠的节能低碳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先进低碳技术产品在行业内的应用。
  不锈钢行业低碳发展将助力钢铁行业达成“双碳”目标
  世界钢铁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指出,在所有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中,不锈钢拥有无以伦比的、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优异的环境性能。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的测算,全球每吨钢的平均碳排放约为1.85吨,而不锈钢的吨钢碳排放约为2.23吨,仅比碳钢高0.4吨左右,其中64%即1.42吨是由铁合金作为原料带入的,0.47吨来自电力消耗。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每吨不锈钢的碳排放略高于碳钢,但是如果考虑到耐用性能,不锈钢的环境优势更为明显。以一个典型的建筑或机械结构为例,为了实现150年的结构寿命,如果使用铝合金,每吨功能结构在150年中需要排放8.5吨二氧化碳,如果使用碳钢,则只需排放4.3吨二氧化碳,而如果使用不锈钢,仅需排放3.3吨二氧化碳。因此,采用不锈钢有利于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同时有利于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其超强的耐用性可以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比同类材料减少30%左右。
  由于不锈钢材料非线性、各向异性,没有明显的屈服点,中国不锈钢及特种合金新材料“高端不高,低端不少”。与碳钢相比,不锈钢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2021年上半年,全球不锈钢产量达到2903万吨,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占56%,整个亚洲地区的产量比重更是达到70%,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不锈钢生产中心。
  钟绍良呼吁,在追求企业规模扩张、积极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同时,要紧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步伐,高度重视不锈钢产品潜在的环境和健康影响,为应对未来直接或间接针对钢铁产品的环境立法和相关的贸易壁垒做好准备。
  不锈钢行业碳达峰及降碳,应做好6方面工作
  李新创指出我国不锈钢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路径,应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推动绿色布局;二是节能及提升能效;三是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四是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五是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六是做好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支撑。此外,还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钢铁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及评估平台。在企业层面,应实现企业碳排放信息的智能化管理,为政府及行业层面强化碳排放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在行业层面,应为企业提供“量化-诊断-融资-提升”一站式绿色低碳服务,指导企业提升碳管理水平。在区域层面,应实现绿色供应链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包括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销售回收、搭建上下游相关产业价值链等。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 论坛企业

  • 行业网站

友情链接